百年沉淀,铜仁向阳而生。
十年奋进,铜仁茁壮成长。
铜仁,一块美丽富饶而神秘的地方。这里是国家森林城市,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江口县)、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玉屏油茶园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思南地质公园)、全国十佳国有林场(江口县国有林场)……
一直以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生态文明引领现代化建设,坚持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67.67%,山好、水好、林好、养生气候好的“气质”愈发彰显。
水绿山青,勾勒出黔东大地的广阔无垠,吟唱出各族儿女的孜孜不倦——绿水之上,是林深木秀;青山之间,是寸土生金。
造“林” 谷上生态美
初冬的早晨,铜仁市区人们早已裹着厚厚的棉服,穿梭在大街小巷,身后早餐店呼呼冒着的热气,似乎在预示新一天的开始…
辗转车水马龙的城市,那山林中依旧是寒风凛凛,万山区下溪乡青龙村护林员欧安祥早已和同事换上了护林装,持着镰刀、穿着雨靴穿行在熟悉的林间小路上,一边查看着树木长势情况,一边除去多余的草木枝丫。
“曾经的树木凋敝,到如今满眼覆绿,看见一棵棵树木茁壮成长,也是十分不易啊!” 欧安祥说,昔日的下溪乡,由于山多地少,村民们不得已砍树取火,导致不少山头变得光秃秃。
树长青,业才长态。近年来,下溪乡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深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在全乡聘请70余名生态护林员,覆盖全乡各村林区,绿色生态效益不断放大。
绿色蜕变的下溪乡,正是全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最好见证。
万山区高楼坪乡夜郎村。叶顺强 摄
几年来,铜仁市印发实施《关于深入实施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加快推进铜仁林业现代化的意见》和配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铜仁市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铜仁林业发展作了顶层设计。
在不断造林增绿的过程中,铜仁认真落实“双碳”目标要求,深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森林资源保护,有效盘活森林资源、提升森林质量、守牢木材安全、夯实生态根基,高质量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
我市采取“1个市级平台公司+10个区县平台公司+若干村级专业合作社+农户”四级联动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合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同时,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中连片原则,严格落实《造林技术规程》,采用优良种源、最新林业科技成果组装配套的集约经营措施,进行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培育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
“由林业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合理布局基地树种及面积,做到长、中、短周期结合,既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也实现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效益。” 市林业局工程师童蓉介绍道。
既“造”也“育”。我市还根据《国家储备林改培技术规程》和《森林抚育规程》,采取更换树种、间伐、补植、割灌和采伐、除草、修枝、施肥等技术,通过实施马尾松、杨树、杉木等人工商品纯林树种结构优化调整,逐步降低纯林比重,实现树种多样化,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确保改一片、成一片,育一片、得一片。
2022年,全市完成营造林31.5万亩,国家储备林编制项目37个,建设国家储备林25万亩。
梵净山下,乌江河畔,近10年的逐林之旅,黔东大地 “攒”下了喜人的“绿色家底”。
改“林” 壑外产业兴
一场冬雨过后,玉屏侗族自治县油茶园里,豆大的水珠挂在翠绿的油茶叶上摇摇欲坠。
玉屏油茶种植历史悠久,1958年获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油茶之乡”,2001年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称号。目前全县油茶面积达23.4万亩,农户人均达2.82亩,油茶综合产值超过2.74亿元,成为玉屏践行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全面小康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玉屏油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油茶树龄老化,全县油茶产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迷等问题也日趋凸显,农户种植油茶的积极性降低,大片油茶林被砍伐或荒芜。
如何重塑“油茶之乡”的辉煌,打破传统方式创新产业发展之路,实现跨越发展?
玉屏在变中求破,该县成立油茶专班、组建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油茶博士工作站,改造低产油茶林,选育新品种新造油茶林,重拾老油茶产业。
“原来我们砍茶树当柴烧,自从县里实行低产林改造后,产量提高了30%,我家8亩老茶树,收入2万元没问题。” 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种植户张运清算起了丰收账。
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态,万山区高楼坪乡青年湖村黄家寨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叶顺强摄
在改进中做强“绿色家底”,铜仁收获了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始终坚持把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纵深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按照“强龙头、扩规模、创品牌、带农户”发展思路,高质量推动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全市特色林业加速推进。
——产业布局规模化。全市以玉屏为核心,碧江、万山、松桃、江口为重点发展区,石阡、思南为积极发展区,印江、德江、沿河为拓展发展区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形成了“一核三区六带多园”油茶发展格局、“一圈三带多园”竹发展格局、“三县一体”花椒发展格局,累计发展油茶产业基地125.11万亩,培育万亩油茶乡镇11个,千亩油茶村寨50个,打造山茶小镇2个。
——产品供应多元化。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油茶+”“竹+”“花椒+”等“林产品+”产业,形成了特色林业产业集群雏形。培育“梵净山珍·健康养生”“梵净茶油·生态好油”系列产品10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有机认证产品、花椒知名品牌等10余个,研发并优选医药、护肤、洗护、康养等衍生产品30余种。
——招商引资项目化。我市重点围绕油茶、竹子、花椒等特色林业产业,着眼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需求,认真谋划、编制、筛选了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社会贡献大、带动能力强,具有良好基础的项目,着力开展林业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和融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林业项目资金争取到位7.6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19.78亿元,培育林木种苗3.05亿株,新建特色林业基地8.9万亩。
铜仁,正高质量推进铜仁特色林业现代化、产业化,努力推动绿色青山源源不断向金山银山转变。
用“林” 叶下经济富
立冬过后,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坪林村,青山苍翠,万亩马尾松林下,一颗颗茯苓仰起“脑袋“,呼吸着山林的清新空气。
“大家要仔细点,不要剐蹭到茯苓的皮,容易损坏肉质。”基地里,十几名群众手持铁锹、镐头,在该县林业局林产办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正将破土而出的茯苓重新覆土填埋,确保整个林区套种的茯苓健康生长。
自国储林项目开始实施以来,印江便按照“绿色、有机、高效”的林下经济发展定位,以森林资源保护、利用为基础,通过林地流转、林木收储、林下套种等项目形式,大力发展林业及林下经济。
无独有偶,绿水青山释放的“生态红利”,正在铜仁广阔的林下蔓延开来。
铜仁把林下空地变产业用地,坚持苗林一体、林旅一体,大力推动油茶、竹子、花椒等林业特色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330.24万亩。
红托竹荪蛋。 杨文美 摄
走进石阡县枫香乡鸳鸯湖村林下红托竹荪基地里,一垄垄地膜遍布林间,来年盛夏,浅红色的竹荪又将散发出淡淡清香。
这些年来,枫香乡依托丰富的林地生态资源,按照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索林下套种、菌药轮种、循环利用等发展思路,用好用活林地资源,促进林地效益最大化。目前,已发展林下种植4000余亩,林下养殖200亩。
洋溪镇、枫香乡的林下产业在铜仁并非特例,我市围绕“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提质量、强品牌、拓市场”发展定位,不断提高林下经济发展专业化、精准化、系统化、市场化、高效化水平,在林间破译发展密码。
碧江、玉屏重点打造油茶林下套种示范基地;万山区重点打造林下蔬菜示范基地;德江县重点打造林下天麻种植……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效益最大化。铜仁各区县充分挖掘林下发展空间,以林菌模式、林药模式、林菜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以林禽模式、林蜂模式、林畜模式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以野生菌类采集、野生中药材采集、野菜等林产品采集积极发展林下产品采集业;以梵净山、佛顶山为核心,有序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森林健康步道建设,规范发展康复疗养、健康养生养老等森林康养产业,积极促进林地增值、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
此外,为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在强化主体培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促进加工转化、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下足功夫,并通过强化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设施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等,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林兴百业旺,“绿色总量”让铜仁林下经济发展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