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wwpjm"><ruby id="wwpjm"></ruby></td><td id="wwpjm"><ruby id="wwpjm"></ruby></td>
  • <big id="wwpjm"><strike id="wwpjm"></strike></big>
    <track id="wwpjm"></track>
  • <p id="wwpjm"></p>
  •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短波 > 正文

    古镇共和这十年

    361b8f38-00d5-429a-af7c-393287cc6397

    富裕起来的石槽水古寨打造美丽乡村镌刻对联感党恩。

    “高阶阳人杰地灵丁口旺,石槽水气正风清子孙贤;”

    “感党恩乡村振兴谋发展,谢政府古寨繁荣奔小康。”

    这是位于千里乌江之滨的德江县共和镇街上社区石槽水土家同胞自发捐资投劳,打造美丽乡村、修建牌坊镌刻的两副对联,成为共和镇近十年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共和,原名牛渡滩,地处武陵山与大娄山交界之乌江西岸,这里水路交通齐头并进,有乌江、牛渡河、板桥河等众多河流溪水,如一条条彩带环绕群山间,如一根根血管循环于绿水青山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土家儿女 。

    其中,千里黄金水道乌江自思南县黄家坨流入德江县境,经共和镇下踏坪、姜家渡、胜利、白果坨、和平、茶坨、新黔、三联 8个村(社区),至稳坪镇境内,流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乌江下游首段。乌江在共和境内长22.5千米,成为共和古镇最早与外界往来的重要水上通道。

    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尤其是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到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时代,古镇共和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期,这里,回首共和这十年、展望新未来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67891718-e28c-4489-9184-17dc80815ad2

    乌江之滨的千年古镇共和(原牛渡滩)一角。

    乱石坡变身“后花园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和镇遭遇一场自然生态破坏灾难,主要原因是人们生活生产燃料来源于山林,大量林木遭砍伐,最后树格蔸都连根拔起,刺蓬茅草都被剃光头,并开荒耕地,造成水土流失,乱石裸露,粮食减产,严重影响了土家儿女的生活环境。

    共和镇(原共和土家族乡)党委、政府积极想办法普及清洁电源,退耕还林(草),撒播松树种,广种经果林等。全面推进“治山、治水、治路、治电”为主的“四治工程”,在低海拔区域打造共和社区至曾家坝村蔬菜产业带;在中海拔区域打造共和社区至银丝村、至塘坝村花椒产业带;在高海拔区域打造共和社区至姜家渡村、至上坪村精品水果产业带;在乌江河岸白果坨社区及胜利、姜家渡等村发展翠竹,培育实效与景观并举的乌江沿岸风景线。到2021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3.6%。昔日光秃秃的乱石坡变成了树林掩映的绿色青山。

    2010年以来,德江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拓展城镇发展框架,增强集镇辐射带动力的总体要求,共和古镇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了“一园两线”发展规划,并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各个项目落地实施:

    即以德江县城至共和(白果坨)港口二级公路沿线为主干,以集镇新区为核心,解决镇域内道路尽端式交通瓶颈问题,修通了街上社区、和平社区、茶坨村等村组连户路硬化,银丝村青谷溪、岩门、打磨丫通组公路;修通了共和镇驻地经转角村、翻岩门口大山至黔北德江机场(堰塘土家族乡露青)公路,连接了白果坨乌江桥头至胜利村、姜家渡村、下塔坪乌江渡口沿江公路,打通了街上、塘坝、铜岩、盐井至思南跨县界公路。

    拆除了共和粮站、搬迁共和中学,改扩建卫生院、信用社(农商行)、邮电所、派出所、幼儿园等,连通3条街道,建成了集商贸、住宅、休闲于一体的新区,入住农户200多户。在街上社区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惠及93户;建成了胜利村新农村集中安置工程,容纳500人;打造曾家坝村“美丽乡村”示范工程,改造房屋150栋;完成20个村(社区)“美丽乡村”工程项目规划编制。

    2019年,德江县政府拨款800多万元新建共和镇幼儿园,有200多名在园幼儿和20多名教师,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今,每个建制村都有幼儿园,有小学13所,寄宿制初级中学1所,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孩子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

    同时,全镇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个,极大方便土家山寨父老乡亲在家门口看病。

    共和镇还依托乌江河域、集镇新区、共和(白果坨)港口、白果坨国家级湿地公园等优势资源,打造集水上休闲、农家乐、生态园林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重点实施城郊“菜篮子”工程,在曾家坝、中坝片区建成无公害蔬菜花椒生产基地和乌江沿线精品水果基地。

    2010年12月18日,德江110千伏孙(家坝)共(和)线路正式投运,标志着德江县与铜仁电网连通,从此结束了德江只从遵义单电源供电的历史。

    如今,共和镇交通网络越来越密集,轿车通达村寨;水利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家家户户扔下扁担木桶,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管直接引入水缸。通过镇区扩张,逐步实现与县城的整体对接,把共和建成德江县城“后花园”和黄金物流园逐显成效。

    乌江港口“华丽转身”生态画廊

    2011年4月30日,乌江航运800万吨级德江共和港(白果坨)开工,2013年5月完工。这是贵州规划“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工程,也是贵州北入长江水运出省通道8个重点项目港口之一。

    2021年11月16日,14艘货船运载6800吨磷矿,从贵阳开阳洛旺港出发,顺江而下,抵达共和港(白果坨),再经熊洞峡谷、独渔(督邮)溪、红坳、新滩、淇滩、沙沱电站等港口(码头),还有两艘500吨级散货船“航电609、航电611”在共和港顺利吉水(出船下水),沿乌江赴重庆涪陵,入长江,最终抵安徽芜湖港。

    共和(白果坨)港建成投运,为德江建设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水上运输优势,加快了长江上游与乌江航运运输旅游业的“无缝对接”目标。

    乌江下游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沙沱电站建成下闸蓄水,其水位上升至德江共和镇白果坨乃至潮砥以上,形成德江县境库区49公里流域集“雄、奇、险、秀、幽、人文”于一体的湖光山色美景,被誉为“千里乌江画廊”中的“乌江山峡”“不是三峡胜似三峡”奇景,给人“自然而富有野趣,景美而深蕴人文”诗意般的画卷。

    于是,德江县以沙沱电站共和以上乌江库区、白果坨码头、熊洞峡谷、乌江奇石等独特的山水生态及厚重的人文地理优势,倾力打造国家乌江湿地公园。

    2013年 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德江乌江傩文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同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015年6月,德江县委、县政府批准,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成立。主要任务是围绕“乌江画廊山水观光”“纤道傩戏文化寻踪”两大主题,融合奇石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要素,深度挖掘乌江文化底蕴,注入打造湿地乌江的新魅力。

    2018年10月,以“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乌江秘境·欢乐德江”为主题的铜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德江美丽乡村文化旅游展示在德江举行。白果坨湿地公园成为观摩点,来自省内外的嘉宾游客云集于此,畅游乌江山水生态画廊。

    2019年2月20日,在贵阳市召开的贵州省林业工作会议上,将“白果坨国家湿地公园”金字品牌授予德江县。

    400cda4b-069e-4402-b5f6-49925692c475

    共和镇石槽水土家山寨和谐年夜饭。

    弯曲土石路换为康庄大道

    共和陆路交通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也就是德江至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公路,即从德江县城出发,经南客、板桥(曾家坝)、共和街上,跨白果坨乌江大桥、长堡、袁场(袁家湾)至印江两河口大桥两县交界地,全长53千米。

    其中,从德江县城至共和老场19千米,老场至白果坨渡口(码头)全长4千米;老场至中坝下踏坪渡口(码头)全长11公里,与潮砥渡口(码头)隔江相望。此公路于1971年11月开始勘测并动工,1979年建成通车。1988年划为德印公路。

    由于当初建设经费、技术水平等诸多原因,虽然达到通车条件,但是弯道多、坡度陡、土石路,经常发生交通事故,每天仅有两趟客车往返县城与潮砥及长堡,大多数群众都是靠徒步往返县城。

    2013年11月,德江县委、县政府实施从县城至共和港(码头)S303(现提级为G352)二级路改扩建项目。2017年1月,竣工通车。从德江县城至共和白果坨港,仅需10多分钟,极大缩短了县城至共和、潮砥、长堡等乌江沿线行车时间,惠及乌江两岸沿线10多万土家儿女。

    目前,德江县正在实施G352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起于共和港(白果坨),抵德江县与印江自治县交汇的两河口大桥,经共和、长堡、潮砥、枫香溪四个镇,全长29千米。待该路段通车后,将有效带动沿线乡镇经济发展,助力“黔货出山”。

    大型建材厂落户土家山寨

    1994年12月28日,德江县水泥厂年产10万吨生产线易地技改工程项目,在位于乌江熊洞峡谷及德印公路附近、原共和乡和平村覃家湾奠基。原位于青龙街道(原南客乡境内的德江县水泥厂实行政策性破产关闭)。

    2009年11月,扩建成一条日产2500吨的熟料生产线,年能生产复合、普通硅酸盐水泥100万吨。其产品广泛用于黔东北各县桥梁、道路、水库、电站、隧道等重点工程,还通过乌江黄金水道服务于沙沱电站及重庆等地。

    目前,生产此水泥的贵州资兆建材有限公司为贵州永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组建的全资子公司,现拥有在职在岗职工200多人,是德江县规模最大的企业,也是铜仁市效益最好的大型企业之一。

    因此,共和镇被列为德江县3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2017年,德江县启动共和乌江黄金水道物流园项目建设。

    潺潺牛渡河成就生命之源

    新建的响水洞水渠位于共和镇盐井村何家山寨附近,1989年始建,多次改扩建,至2008年,建成响水洞水渠全长14千米,灌溉面积160多公顷,解决长期困扰中坝、青冈堡、上踏坪和下踏坪8500多人口饮水难,全镇群众喝上了安全卫生自来水。

    2017年,贵州省政府批复共和水库(中型)建设项目;2018年,德江县启动实施;2019年,开工建设,总投资5.4亿余元,被列为国家《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德江县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之一。坝址位于街上社区蒲水塘(小地名)牛渡河上,库区涉及街上社区、横石梁村和盐井村,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61.50米,水库总库容1306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472米,相应库容1203万立方米。

    目前,共和水库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待水库建成后,将保障在建中的黔北(德江)民用机场(位于堰塘土家族乡露青村)、共和集镇及工业园区、上坪、青杠堡、姜家渡、神溪和胜利及堰塘土家族乡露青、清水塘、新春等8个村人畜用水和3200多亩农业灌溉需求。

    6492a7fc-888a-4628-9564-d7db31e7bf94

    千里乌江画廊白果坨段。

    古村焕河焕发勃勃生机

    随着网络、电商等新时代新事物迅速发展,也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古镇共和。

    焕(宦)家沟,是共和镇焕河村一个普通的自然寨,也曾是德江县最偏远落后的贫困土家山寨之一,寨子有49栋木质结构青瓦房,居住着60多户人家,以赵姓土家族大家庭为主,其中一栋清光绪年间修建的木房至今保留着“城关公社金星管理区焕河生产队第四饭厅”字样,很具时代感。

    整个村寨保护较好,古树护寨,寨容整洁,民风淳朴,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婚丧嫁娶习俗,古树群下有一股常年不竭的泉水,称“民卫井”,成为全寨老幼的生命之源。

    2013年,焕河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共和镇争取上级有关项目资金,按照土家族民居建筑风格及民俗文化元素,相继修建了寨门牌坊、休闲长廊、观景亭、乡愁文化馆、农产品展销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

    2019年,从事电商电子商务新媒体运营的德江籍青年丁浪发现焕家沟有着如此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将“黔东农仓”“古村乐乐”抖音团队搬进古寨,通过网络向外推介焕家沟古村落的土家儿女日常生活生产及风土人情。

    2020年7月,焕河村落成功被列为铜仁市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

    2021年以来,来自省内外10万余人次打卡焕河传统村落,抖音团队通过视频和直播带货的方式,让土猪肉、麻饼、花椒、脐橙、花甜粑等一批“共和牌”“乌江牌”农特产品网上热销,助力“黔货出山”。

    2022年6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焕河村列为“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2年7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共和镇党委、政府举行了主题文艺展演活动。土家儿女自编自导、踊跃登台以快板顺口溜表演节目《党的光辉照耀新共和》,以此特殊方式表达了他们的诚挚心声和美好憧憬。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风劲帆满,自当破浪前行;征途漫漫,更需快马加鞭;新使命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

    作者:铜仁日报融媒体特约记者 文勇 编辑:滕娟
    97人妻无码
  • <td id="wwpjm"><ruby id="wwpjm"></ruby></td><td id="wwpjm"><ruby id="wwpjm"></ruby></td>
  • <big id="wwpjm"><strike id="wwpjm"></strike></big>
    <track id="wwpjm"></track>
  • <p id="wwpj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