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铜仁公安坚持以科技为引领推动执法监督智能化建设,不断加强执法各环节、各领域风险感知,构建执法智能化预警体系,全面开启执法监督“智治”新时代。
市公安局推进大数据与法治公安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有效整合各类执法数据,搭建“智慧法治中心”执法监督平台,整合汇聚案事件、110接处警、执法办案场所、执法视音频管理等系统数据资源,建立执法监督预警模型,实现对办案时限、办案程序、执法场所、廉政风险、执法主体等智能化预警,形成预警提醒、通报督办、整改反馈、追责问责的治理闭环,全面防范执法风险,提升执法质量。
平台通过自动抓取民警执法办案各环节所有时间节点,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法规规章明确的时限要求建立预警规则并实时跟踪办案过程。一旦案件办理临近超期,系统就自动通过平台和短信两种方式发出预警,按照时间紧急程度分别推送预警给办案民警和法制部门,民警可根据预警及时跟进办案流程,法制部门同步介入跟踪督办,有效强化了对案件办理过程的时效监督,避免出现人为超期现象。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受民警个人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影响,容易执法程序掌握不透、把握不准,从而产生执法程序瑕疵和程序违法,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对此,平台对照新版警综平台执法监督九大预警板块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覆盖受案、询问、证据收集保全、鉴定、辨认、处罚告知、案件处理、法律文书等执法环节的35个执法问题发现模型。综合运用OCR文字识别、智能语义分析、多维数据碰撞等技术,对办案程序和案件文书内的必要要素,如是否进行权利义务告知、笔录记载和签名捺印是否规范、司法鉴定是否及时开展、涉案财物是否及时收缴等进行逻辑判断,将可能引发程序瑕疵和程序违法的风险向办案民警和法制部门发起预警,并提醒监督。有效将执法风险点解决于案件办理过程中,改变传统办案、审查案件发现执法瑕疵后再去查缺补漏整改,实现了由案后考评到案中监督、事前预警运行模式的转变。
将市、县、所三级执法办案场所前端采集设备全量接入执法监督平台,利用物联网、视频结构化、UWB定位等技术对执法办案场所进行智能监管,实现对接收、检查、看管、询问和讯问环节实时监督预警。针对执法办案中心各类使用场景制定规范化工作流程,办案人员出现单人讯(询)问、超时盘问等违规行为时,系统进行自动判断发起预警并实时截取违规视频,及时提醒办案人员予以纠正,同时推送督察部门开展核查监督。通过重点区域行为检测功能,能够对身处执法办案中心的执法对象剧烈运动、攀高、长时间静止等异常情况进行预警。通过实时线上预警和线下核查整改,最大限度消除了执法风险隐患。
为有效推动民警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和公安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打探工作事项记录管理规定,执法监督平台设置了过问案事件记录和打探工作事项填报模块。制定全市统一填报格式,要求民警针对每一起案件办理实行“零报告”制度,对涉及过问打探工作事项的可随时填报。系统对填报内容进行智能语义分析,自动识别、分类并产生预警,定向推送至督察部门开展下线甄别,并视情按规定处理。填报内容上报后无法删除、修改,除督察部门以外的其他人员无法查看,有效消除民警通过纸质填报所引发的顾虑。目前,公安机关受理的行政、刑事案件填报率已经实现100%。
在执法监督平台建立“练”与“战”相统一的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建立质、量、效并重的执法办案考核评价体系。执法能力提升模块内置600余套培训视频和测试题库,以学习与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如实记录执法民警学法情况;执法质量模块,直接关联民警主办和协办案件的执法质量考评结果;办案数量板块按照案件类型和复杂程度设置积分标准,通过民警办案数量进行量化积分。将执法能力、执法质量、办案数量“三大要素”按照2:5:3的比例折算民警执法办案积分,以积分兑现奖惩。
截至目前,执法监督平台共对1.4万余起实现了全过程监督,共推送各类风险预警信息2500余条,智能评查案件570余件。自执法监督平台运行以来,全市超期受立案下降率37.5%,存疑不诉案件数同比下降率42.86%,法定不诉案件数同比下降率10%,“三个一律”案件“零发生”。
网友评论